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品牌争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汽车品牌争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谈谈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失误或误判?

谈谈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失误或误判?

比亚迪根据我的观察有几大问题,第一企业战略失误,没有看到动力电池的重要性,所以技升级换代慢。没有把动力电池放到企业第一位,结果被宁德时代超越,没有快速建立动力电池朋友圈。而是固步自封,不与别人分享动力电池的发展成果,现在动力电池跑马圈地已结束。宁德时代赢得动力电池市场。第二发展与汽车产业无关联的业务一云轨。耗费大量的企业***,对企业主业没有正相关性。反而拖累动力电池的发展,浪费了动力电池发展的最佳时间,更糟糕的是云轨项目很有可能与中字头央企直接竞争,结果可想而知。在自己优势行业里不加大投入,保持头部企业位置,反而却与强大无比的对手竟争,结果也可相而知。第三企业内部管理有一些问题,广告门***带来很坏的影响。第四产品质量需要更严格的管控。

比亚迪汽车制造商做为自主品牌汽车为国产车起到了带头作用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

汽车品牌争论,汽车品牌争论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点响应国家政策措施,从新能源汽车上入手,尽早布局,虽然在燃油汽车销量上有所下滑,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布局上走在了前列!

第二点做为新能源的云轨,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更加优势的地位。

第三点做为磷酸铁锂电池的领导地位还是无须置疑的,其在新能源客车的优势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乘用车上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已经在三元锂电池上加快了步伐。

汽车品牌争论,汽车品牌争论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点在新能源汽车上推出插电混动汽车,可以在走向纯电动汽车之路上有可替代产品,目前虽不完善,但在弯道超车上领先一步!

第五点要吸收新技术新创新能力。我的技术创新可使电动汽车续航能力提高一倍以上,可助力比亚迪汽车在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领先的优势。助力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

请大家等待新一代的新能源汽车!

汽车品牌争论,汽车品牌争论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感谢邀请。企业发展要对未来市场进行预判,这个过程如果预判准确可以一飞冲天,如果预判失误有可能失去很长发展时间,甚至走向灭亡,诺基亚就是很好的例子。 布局战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 而王传福经常说的一句话:技术首先服务战略,其次才是为产品服务,用技术研判战略。多数人只知道比亚迪技术出名,却不知道比亚迪的战略为王。

谈到比亚迪的战略必须从比亚迪四大梦想(四大战略)说起。比亚迪四大梦想:电动汽车、光伏发电、储能电站、轨道交通。

第一大战略电动汽车, 比亚迪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厂获取生产资质进军汽车产业,股东纷纷不看好抛售比亚迪股票,2004年比亚迪在北京车展推出概念电动车。差点笑掉同行的大牙,当时吉利的李书福曾经说比亚迪是学秦始皇求不老药。 2008年比亚迪量产第一代混动汽车,f3dm,2012年向深圳租车市场投放纯电动汽车e6,和纯电动大巴k9。证明了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的可行性。2013年推出第二代混动汽车 秦 ,技惊四座。汽车圈经常有人调侃其他车纽北跑不过秦。到2014年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并给于补贴政策。同年北京车展其他同行不管是抬上去的还是推上去的,争先恐后的展示了自家新能源概念车。。。 再到今天比亚迪已经连续四年取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可以说电动汽车战略大获全胜!

第二大战略光伏发电, 比亚迪的太阳能发电是新能源战略中唯一失利的一项战略。一方面是市场饱和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火力发电成本远低于光伏发电。最大的问题在于光伏发电能量输出不稳定,白天有电晚上就没电了,并不具备代替火电能力。 以至于比亚迪每年的年度财务报告都会出现这样一句话:受光伏产业亏损影响利润低于预期。。。。 总得来说整个光伏市场并不景气,比亚迪只能拖着这个油瓶等待市场成熟。至于市场什么时候成熟下一条我会提到

第三大战略储能电站,目前比亚迪储能电站攻占美国百分之70以上的市场份额。未来储能电站的市场会越来越好。下面我给大家分析,储能电站可以弥补光伏发电的缺陷,白天太阳能发电储存到电站,再由储能电站持续稳定的并入电网。这是光伏发电代替火电的关键点。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推广储能电站呢?因为太贵,储能电站的本质就是一大堆电池。电池有多贵大家看看新能源汽车就知道了。有没有解决方案?必须有! 往上看第一大战略,电动汽车,由电动汽车带动动力电池行业发展,逐渐拉低电池的成本。同时电动汽车报废后拆下来的储能电池还具备百分之70-80左右的储电能力,完全能满足储能电站的要求这也是比亚迪敢承诺电池终身质保的根本原因



第四大战略, 轨道交通(以前是三大战略,第四大战略是近几年加上去的)比亚迪的三大战略只能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结构问题(国内石油百分之70以上依赖进口),而这第四大战略是用来解决交通问题的,比亚迪做过调研,汽车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道路增长速度,而日本东京比北京人口还多汽车保有量也更高,但是东京并不堵。因为东京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地铁负责主干线交通,轻轨负责支干线交通。所以比亚迪又盯上了轻轨这个产业。国内一线城市可以修地铁,而地铁造价非常高,二三线城市修不起,就算修的起也未必能得到国家的审批,因为二三线城市根本不需要地铁那个等级的运量,修了纯属浪费,包头的地铁项目就是个例子。而比亚迪的云轨非常符合二三线城市的需求,成本只有地铁的三分之一,建设周期只有地铁的五分之一。所以市场需求非常大,而且国内这个市场是空白的,目前比亚迪已经和国内二十个城市签约,海外签约5个城市。轨道交通背后隐藏着万亿级的市场,船夫说轻轨业务可以再造一个比亚迪。这也是船夫说2025年营收达到万亿的依据。当然轻轨也不是单独卖的,基本上签约轻轨的城市都是订的全家桶套餐!什么是全家桶?公交车,出租车全部电动化,当然未来也会涉及光伏和储能项目。四大产业环环相扣。。。

除了四大战略外还有许多小战略,比如说三大核心技术的布局,比亚迪认为技术是为战略服务的,利用技术可以打通四大战略的障碍。 比如说入股青海湖锂矿项目,青海湖锂矿储备量占全国锂储量的百分之70以上,并且掌握了锂矿提纯技术。电池产业可以说是上下游通吃。。。。。成本优势有多大我就不解释了,大家自己脑补。 还有就是半导体微电子行业布局,2008年比亚迪收购了一家亏损的半导体企业,是为了布局电动汽车电控相关产业,2009年比亚迪自主垂直生产ig***,ig***是电机控制的核心配件国内能自主生产的只有比亚迪(用于新能源汽车)和中车(用于动车)。而ig***的成本可以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百分之10以上,充电桩成本的百分之20以上。 轻轨、储能电站和光伏发电对ig*** 的需求也不小,算是新能源核心技术中的核心。




比亚迪的战略布局太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平时我看网上大家争论的比亚迪的失误在大战略面前都不值一提,对比亚迪整体发展无关痛痒。比如说大家争论的什么压错铁电池回头又搞三元,搞清楚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能那么快把三元锂电池装车吗?哪怕真错了也没事,锂矿在手谁怕谁?

最后总结一下,我相信比亚迪的光伏产业持续亏损只是暂时的,按船夫的预判来说,等光伏产业和储能电站的成本与火力发电成本重合时就是光伏产业爆发的时候。未来光伏产业也不能小看,比亚迪的四大产业任何一个都具备超越现在比亚迪的潜力。

王传福是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里面的唯一一个汽车专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品牌争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品牌争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