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品牌颠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汽车品牌颠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央视报道的空气动力汽车?颠覆还是***?
1、不是颠覆,也不是***,只是夸大其词,充其量是“善意的误导”。
2、首先用空气动力驱动汽车,国际上早在19世纪初期就出现了,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多数人不了解罢了。
3、其次这个汽车也真的在中国造出了大巴,上了博览会展览过,真的不是***。但是空气动力汽车不会大规模使用,更谈不上取代电动车和内燃机走进百姓家庭,只是在个别短途、仓储场地做***性工作。
4、第三,说它是误导,是夸大,完全是把这种汽车的原理抛开了,把它的隐患抹掉了。因为是设及科普的原因,记者和编导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无意中了“玩弄文字游戏”之计,权当善意误导是了。空气动力汽车实际是“压缩空气汽车”。压缩空气从哪里来?是从电力通过机械转换而来,消耗了电力和机械功,算在空气头上,难道不是误导老百姓吗?
5、它的效率有多高呢?续航里程有多远呢?反正比不上电动汽车,所以无法被市场认可。值得人们担心的是,高度压缩的空气存在车上,像一颗定时***,没多少人敢坐这个车呢。
近年大火的新能源车,会怎样颠覆汽车行业?未来趋势如何?
中国新能源唱好的人已经很多了,我来泼点冷水。
首先,搞新能源有很多种方式,电动车只代表了中国***的选择方向,各国家对未来的车辆能源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比如美国***有研究生物燃油,用高产油转基因植物为汽车提供燃料;比如日本***大规模布局氢燃料电池,全国各地建设加氢站。
其次,新能源是否真正环保还有待商榷。如果电力来源主要是依靠火力发电,那么电动车的环保之说便无从谈起。所以实现环保的首要前提是变革电力系统能源结构,核能/风能/水利/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的提高需要先行。另外,清洁能源本身也有其弊端,比如核能的潜在风险,风能水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改变等等。
再次,***能否支撑车用新能源升级。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次数高的优点,目前车用电池多为锂电池,也只有锂电池能勉强满足车辆的行驶里程需求。但锂元素不像铁、铝等元素,本身全球储量不算丰富,如果用于手机还好说,如果将全球汽车都装上锂电池,那必然不够用。
最后,中国目前在电动车技术方面已取得世界领先,个人当然也希望中国凭借新能源技术上的积累实现弯道超车,但现实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咱们且行且看。
如果这篇回答有帮助到您,请不吝关注及点赞。我是李Sir,一个陪你深入了解柴油机的朋友。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车在未来市场上一定会甚至全面取代传统燃油车辆。但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技术积累,市场消化,消费者认可等不可缺少的阶段。国家为了鼓励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甚至制定了到2035年全国将不再生产燃油动力的汽车,从这个政策导向看,未来的汽车市场的霸主早晚还是属于新能源的,趋势不能阻挡但我们要认清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规律都是螺旋上升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家为什么大力扶持鼓励新能源车的发展,这个背景如果能认清就不难看出未来汽车市场走向了,西方国家的汽车工业远比中国悠久,技术积累也深厚,虽然中国八九十年代开放汽车市场和不少国外知名品牌厂商合资开厂,学习先进的汽车研发生产技术。但进过30多年的追赶,整体实力虽然有很大提升,但和西方相比仍然实力差距明显。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基本处于劣势,为了摆脱被动处境,不被西方汽车阵营所左右,国家必定会考虑用新思路新方法迎接竞争,只有用弯道超车的手段才能和西方汽车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西方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基本处于相同起跑线,技术代差不明显,甚至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拼传统燃油汽车的技术拼不过,自然会想到用新能源这张牌了,况且近些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连年增加,空气污染,燃油费增加都被百姓所诟病,国家每年花费巨额美元从境外进口大量石油也是要满足国内巨大的燃油消耗需求,这也是国家除了粮食安全之外必须考虑到是燃油安全,特殊时期对国内稳定将是一个很大的隐患,综合众多因素国家必定会选择发展新能源车的举措。但是就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现状而言也面临了不少问题,限制了国家政策的顺利推广进程。第一政策层面上说:不少车企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漏洞大搞骗取补贴的手段,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第二从技术层面上说:又有众多技术瓶颈卡脖子,影响消费者驾驶体验,使得新能源车的推广又增加变数。比如: 1.造车技术的成熟性;2.新能源车辆维修保养的便捷程度;3.电池容量及充换电装置发展的瓶颈;4.电池技术的安全性;5.充电桩安装便利性等因素。所以新能源车的发展目前处境还是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的阶段,政策出发点与市场现状有较大的脱节,个人认为强制制定2035年停止燃油车的生产未必是符合市场发展客观规律的举措,不要拔苗助长,反而欲速则不达。还是认清自身实力,扬长避短、实事求是、结合市场、政策扶持、加强宣传和技术研发或许新能源车的火爆那天终会到来。
电池,我们全世界的高精尖卫星电池也未解决,所以卫星工作寿命受影响的其中一种原因,那么民用更没得说了,说二线城市慢,你有什么建议?我们看看这笔账目:1,城镇道路是市政局管辖的,挖掘道路装充电桩谁埋单?2,道路那么长,本来停车位就不足,汽油车不能占用有充电桩的车位?这就是说要充电的车也不能保证马上充电了。3,管理人员增加,他们的工资,停放时费都转嫁给充电车主,增加了充电费,还有停放时间长。4,电是供电部门管辖的,谁收费也是商业用电!5 ,安装充电桩的费用,谁收费谁负责,谁愿意投资?这里有市政、供电、工商等部门调配。6,中国的供电现在也许很发达,如果所有车都充电,供电能力能保证吗?7,充电汽车的电池寿命短,俢理成本高,现在买了电动车的人到时就后悔恨了!8,全部车充电,中国三桶油与民企油站绝大多数员工受倒闲影响而失业,不能全转去收充电车费吧?原来已经有人了,如果智能收就更不用人了。
颠覆眼球的吉利—几何A,购买欲望如何?
“颠覆眼球”的吉利几何A并不能***购买欲,在同时面对C端和B端的前提下销量不够理想。
几何A第二季度的三期销量分别为:1017台、1375台、1743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销量不够理想,尤其是对于吉利而言;因为吉利旗下有[_a***_]出行业务,其主力车型均为电动汽车,所以B(usiness)端几何A的主要消化方式,那么得出的结论是C(onsumer)端消费者很显然对这台车是没有热情的。
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正是所谓的“设计颠覆眼球”。
吉利汽车设计很明显在走下坡路,同一款车打造出燃油动力、油改电、纯电的模式是比较普遍的,走这一模式的车比如:帝豪GL、帝豪GL-PHEV、几何A-EV,这三台车在设计方面的共通之处非常之多,然而基础版帝豪GL是一台绝对谈不到高颜值的轿车,对比看图组。
视觉效果已经说明了几何A的设计是否具备颠覆能力,实车的视觉效果基本为帝豪GL的小改款,特别之处无非是封闭式中网、特殊的门把手以及灯组的小改,整车轮胎依然紧凑(拖沓)、不协调以及不饱满,仅论颜值这台车是无法给出高评价的。
至于某些评测以神似进口M(odel)3定义,然而M3这台车如果不是以进口的方式进入国内汽车市场,把这台车交给一些新势力品牌的话想来也不会有高颜值的评价。
颜值不是几何A和的亮点,车身尺寸4736*1804*1503、轴距2700mm的空间也是准B级车里的低水平,外观没有亮点则必须提高内在才会有吸引力;然而这台车使用的悬架结构还是与GL相同的前麦弗逊后扭力梁式非独立结构,作为补贴后指导价15-19万的国产轻奢级高价车,使用扭力梁真的合理吗?
纯电续航里程有410km和500km两个标准,其中500长续航版起售价17万,续航能力在同级别属于一线水平,CATL镍钴锰电池组的系统能量密度也能超过160WH/KG,电池的技术水平并不算低。
然而同级别的竞品EV轿车在续航以及电池技术方面均不比几何A低,但在这些车里至少能找到为储能电芯提供终身质保的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不提供电芯容量衰减后的长效保障,试想8年或10年脱保后更换一组电池的成本要比车辆评估价还高的多,这种车真的会没有选择障碍吗?
除核心硬件的技术水平不够理想以外,几何A的配置也是相当一般,高配才有普通天窗、座椅材质仅有一款使用皮革(其他为织物),安全配置也只有高配才有头部气帘;综合颜值、空间、电池组潜在用车成本以及配置和价格,几何A在C端很难有理想的认可度,购买欲会相当低。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如果说几何A名字显得与众不同,是对传统汽车命名的一次颠覆,那么在设计上几何A同样像是一件独一无二几何艺术品。与名字“几何”一样,几何A通过把不同形状、不同角度、不同颜色的几何元素应用到汽车设计中,打破了单调乏味的印象,让产品变得有趣起来。几何A***用了多维流动生命体设计理念,流动的线条通过型面的排布与几何元素细节切割巧妙组合,带来简约的优雅感,在细节上大量***用跃层式多维维细分空间的设计手法,在保证前卫潮流的同时又还注重实用性,简约而又不简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品牌颠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品牌颠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