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动汽车品牌跨界合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电动汽车品牌跨界合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百度***与吉利成立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你如何看待这一合作?
1月11日,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百度,共同宣布将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
吉利控股集团表示,此次合作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展开,该架构历时四年研发,共持续投资超过180亿元。
在业内看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的新机遇,科技巨头纷纷入局造车,看中的正是电动汽车未来市场的无限可能。但是目前智能汽车和传统汽车并无太强烈体验区别,其售销两旺更大原因在于部分城市限牌摇号政策和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因素的推动。如何让技术驱动汽车行业的科技创新,并建立起领先于传统汽车的优势,才是百度以及其他造车新势力面临的最大难点和挑战。
在职业投资人程宇看来,无论是谁去造车,归根结底比拼的是制造业的技术和工程研发能力。在这一点上,既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没有任何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如果跨界造车者仅凭一时热情或者投机炒作,想着以赚快钱的方式去做制造业,一定会失败的。
百度造车实锤,特斯拉真正的竞争对手诞生,就看李彦宏和李书福能否联手将马斯克拉下世界首富的宝座。
百度造车,不是新能源,而是智能汽车
2021年1月11日,百度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根据百度官宣做了一下阅读理解:
1、未来百度与吉利联手推出的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工智能,也就是说它们造的是智能汽车。
2、从燃油车到电动车,只是动力来源的变化,并不是颠覆,而从普通汽车进化到智能汽车,就像电话进化到智能手机一样,这才是颠覆。
3、参照电话向智能手机的进化一样,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算力、AI平台、深度学习、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其最终能否颠覆汽车产业,考验的是上述软性系统与传统汽车硬件的结合,让汽车这个大家伙更加智能。
特斯拉、百度谁将成为当年的苹果?
只能说这几年电动车公司的发展,太让人眼红,百度坐不住了。
看看资本的态度吧,两年前特斯拉的资金链都快断了,稍有不慎就要破产,现在股价不断攀升,直接把马斯克送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
蔚来、小鹏、理想被叫做“电动三傻”也就前两年的事吧?蔚来花光了一笔笔投资,靠合肥***式的70亿资金支撑,股价一度跌破2美元/股,然后一路爬到60多。现在谁还敢说是“三傻”,货真价实的新势力了。
再看看互联网巨头们,阿里和上汽、腾讯和广汽,都早早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承诺不造车的华为,也和长安打好了关系。而且就在前几天,苹果确定要和现代合作造车。apple Car?iCar?
百度被字节跳动从BAT中挤出来,为了翻身押宝人工智能,其中智能驾驶“阿波罗***”是其重中之重。现在新能源汽车看起来是最好的时候,他选择这个时候下场很正常,而且消息出来以后,百度股价也是飙升,说明资本对他是看好的。
不过我对这个不是很看好了(当然咱们看不看好没用),希望将来百度继续打脸吧。
壹车热评,原创不易,谢绝搬运!
百度造车?
百度造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
早在2013年,百度就开始着手无人驾驶汽车方面的探索,百度研究院是它的主导研发,其技术核心是“百度汽车大脑”,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也就是经过自主***集和制作的高精度地图,然后记录完整的三维道路信息,最终在厘米级的精度范围内实现车辆定位,从而进行无人驾驶的操作。
从2015年起,百度就一直在寻求与第三方技术公司的合作,在与吉利合作之前,百度还与红旗、威马等车企有过关于汽车方面的一些合作,所以百度造车由来已久,而最终实现与吉利的合作,也是百度迈向智能汽车的坚实一步。
近几年,很多莫名其妙的公司都纷纷投入到汽车领域,而且很多都还是与造车毫不相干额互联网公司,比如“某来”汽车CEO所开创的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汽车互联网公司,而这类公司的造车行为也被大家调侃为“互联网造车”。
不过百度与吉利的合作在实质上又与“互联网”造车有所不同,毕竟百度从2013年起就在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方面有着自己的研发与技术。
我们暂且不论这些技术具备多少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但百度造车至少不是一种无底蕴的画饼行为,而且这些年百度也推出过让我们熟悉的百度Car life等功能,还有Apollo自动驾驶平台等,这些无疑都是汽车软件方面的技术体现。
从媒体上曝光的合作细节拉看,百度的首款车定位是“纯电”+“智能”的结合,纯电无非就是紧跟新能源的脚步,这方面吉利有最新研发的纯电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利用这个架构百度可以将Apollo智能化技术赋予其中。
Apollo智能化技术说穿了就是智能车联AI能力,它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智能车联、智能交通三驾马车并驾齐飞,并拥有“智驾、智舱、智图、智云”四大系列产品。因此,吉利的新能源技术加上百度的智能技术,“纯电”+“智能”自然一拍即合。
虽然官方并未披露出更多的合作内容与细节,外界也对“百度+吉利”是***用“蔚来+江淮”那种蔚来负责硬件与软件的开发及整车销售,而江淮负责生产的合作方式?还是***用“滴滴+比亚迪”这种必要的负责汽车的研发与生产,而滴滴只负责销售的模式充满着猜测,但不管怎样,百度与吉利的合作实锤后,二者的股价倒是因此获利不少。
不过壹车热评个人猜测,在“百度+吉利”的合作当中,百度造车的核心并不是介入到整车的生产模式中去,那毕竟不是百度的强项。
格力从跨界造车走到今天,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是格力一次勇敢的尝试,非常值得敬佩。
格力作为老牌空调企业,已经做到第一名。无论从销售额、利润等,都难有大突破。
我国已经出台政策,再过几年就不允许生产汽油车了。电动汽车的风口马上就来,而且是一片蓝海,因为还没有一家独大的电动汽车品牌。
作为一家有科技研发能力,有资金的公司,格力尝试造车是非常明知的企业效率。
成功了,可以再造一个新格力。就算失败了,格力也赔的起。
谢邀!格力从董明珠宣布跨界造车以来,可以说进步不大,基本是原地踏步;多元化之路坎坷无比、几乎颗粒无收。空调还是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成[_a***_],营收从董小姐正式继任董事长的2013年的1200亿增长到2017年的1500亿。当然,我们大家都见到了董明珠、格力在认真地努力着。
格力董事会提出的全额收购银隆新能源公司跨界造车的议案被一众小股东否决,导致在股东会上董明珠“发飙”责骂小股东,之后她个人投资入股银隆,引发后来董明珠与银隆创始人的相互提告、将对质公堂的“惨案”。格力手机,董明珠豪言要年销一亿台梦碎一地,实际累积出货十几万台,据说还是以自己员工及供应商消化为主,市面上几难看到有人使用。急国家之急的造笔芯之举,也是失败而终。做芯片之路不知在何方。董明珠的“吹着格力空调,出门开着格力汽车,用着格力手机”的梦还是梦。倒是创始董事长朱江洪成就的空调业务,业界老大的地位稳如泰山。至于智能装备、电饭煲、冰洗等产品的市场份额,除电饭煲销量去年全国第四,其它基本都不足为人道也。
实事求是地讲,格力的广告是相当成功的,尽管人们不知究竟“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的指啥东东?也不知为什么中国的高铁还不如“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但大家还是记住了格力电器。
目前造车还与格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投资银隆的是董明珠个人,现在与格力有关联是因为董明珠是格力的董事长,董明珠作为明星企业家及格力作为明星企业社会关注度很高。
格力目前仍然是空调为主业,营收占比高达80%以上,空调格力应当说己经做到了颠峰状态,国内市场占比30%以上,再在空调上寻求高增长需要依靠海外市场来扩展市场区域,国内应当比较难,所以格力要继续实现高增长必然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格力也做了很多的尝试,目前能与空调业务比拟的业务还没有,汽车会不会成为格力的另一个发展支点,还无法定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动汽车品牌跨界合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动汽车品牌跨界合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